热点资讯

你的位置:体育平台获客难 > 新闻动态 > 明明是同母三兄弟,多尔衮为何亲近弟弟多铎,却打压哥哥阿济格?

明明是同母三兄弟,多尔衮为何亲近弟弟多铎,却打压哥哥阿济格?


发布日期:2025-02-04 23:31    点击次数:53


明明是同母三兄弟,多尔衮为何亲近弟弟多铎,却打压哥哥阿济格?

顺治二年冬日,多铎凯旋归来,多尔衮亲自出城相迎。当他看到弟弟领军而至时,不禁热泪盈眶,当众赐下了价值连城的补子、貂裘。而就在同一天,另一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,他们的大哥阿济格却连朝廷的赏赐都被克扣了。

朝野上下无不疑惑:这对待兄弟也未免太过偏心了些。可谁又能想到,这背后竟然牵扯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,涉及一位母亲的殉葬、一场权力的争夺,以及三兄弟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。

为何同样是打胜仗,多铎能被封为和硕德豫亲王,阿济格却被贬为郡王?为何同样是亲兄弟,多尔衮对弟弟百般宠爱,对哥哥却处处刁难?这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?

一、权力之争:多尔衮的两难抉择

崇德八年十月,北京城外飘起了第一场雪。多尔衮站在城墙上,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,面色凝重。

就在前一日,他刚刚在朝堂上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:命阿济格率军西进,追剿李自成。这看似一道简单的军令,实则暗藏玄机。

要知道,阿济格在军中威望极高。当年在松锦之战中,正是他率军一举击溃明将洪承畴十万大军。如今朝中许多武将,都曾是他的部下。这样一位军中宿将,若是不加以制衡,岂不是养虎为患?

可偏偏,阿济格又是他的亲哥哥。按满洲家族的规矩,兄长就该受到尊重。但现在,多尔衮身为摄政王,却要对这个哥哥处处提防。

就在这时,一个小太监匆匆跑来:"王爷,济尔哈朗大人求见。"

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的心腹,如今与多尔衮一同辅政。这位老臣进门就说:"摄政王,您派阿济格去追剿李自成,是否考虑过后果?"

多尔衮淡淡一笑:"济老何出此言?"

济尔哈朗压低声音说:"阿济格手握重兵,又是您的长兄。如今朝中不少人都说,论资历,该由他来做摄政王才是。"

这番话,正说到了多尔衮心坎上。自从他被立为摄政王,朝中就暗流涌动。皇太极的几位福晋,各自拉帮结派。一些老臣也对这个年轻的摄政王颇有微词。

更让多尔衮头疼的是豪格。这位皇太极的长子,一直觊觎储位。若是让他和阿济格联手,后果不堪设想。

正当多尔衮犹豫之际,忽听外面传来一阵马蹄声。原来是弟弟多铎从边关赶回。

多铎一进门就说:"二哥,我听说您要派大哥去追剿李自成?不如让我去吧。"

多尔衮眼前一亮。多铎虽然年轻,但能征善战,最重要的是对自己忠心耿耿。若是由他率军西进,既能立功,又能牵制豪格的势力。

就这样,多尔衮开始了他的权力布局:把阿济格派往蒙古,借口是收编蒙古部落;让多铎率军追击李自成,暗中却给了他最精锐的兵马。

这一招走对了。多铎很快就在潼关打了大胜仗,而阿济格却在蒙古地区迟迟未见成效。朝中大臣们议论纷纷,都说多铎年轻有为,阿济格老而无能。

就这样,多尔衮在权力与亲情之间,做出了自己的选择。他开始逐步提拔多铎,压制阿济格。这场兄弟之间的较量,就此拉开序幕。

后来的事实证明,多尔衮确实高明。当豪格试图拉拢阿济格时,多铎已经牢牢控制了军权。朝中大臣们也渐渐倒向了这位年轻有为的和硕豫亲王。

二、母亲的选择:一场改变三兄弟命运的殉葬

天命十二年的深秋,盛京城内突然传出一个震惊朝野的消息:努尔哈赤驾崩了。

这位开创后金的传奇人物,在临终前立下了一道惊人的遗命:阿巴亥要随他而去。阿巴亥是他最宠爱的侧福晋,也是阿济格、多尔衮、多铎三兄弟的生母。

消息传到三兄弟耳中时,阿济格正在军营操练,多尔衮和多铎则在王府读书。当时阿济格二十二岁,已是一位威名赫赫的将领;多尔衮十五岁,聪慧过人;多铎年仅十三岁,还是个少年。

大殿里,阿巴亥正在为殉葬做准备。她让内侍将三个儿子叫来,想要留下最后的话语。可阿济格却迟迟未至。

"大哥为何还不来?"多铎急切地问。

一旁的大臣低声回答:"阿济格王爷说,军营事务繁忙,走不开。"

这番话一出,殿内顿时一片哗然。要知道,按满洲习俗,母亲殉葬前,子女理应守在身边。阿济格身为长子,竟然以军务为由推脱,这实在说不过去。

多铎当即就要去找大哥,却被阿巴亥叫住:"不必去了。"

她转身对多尔衮说:"你二人要记住,你们是一母同胞的兄弟。日后无论发生什么,都要互相扶持。"

这番话,后来成了压在三兄弟心头的一块巨石。

阿巴亥走后第三天,阿济格才从军营赶回。当他站在母亲的牌位前时,多尔衮冷冷地说:"大哥,您来晚了。"

阿济格抬头看了看牌位,只说了一句:"规矩就是规矩。"

这句话彻底激怒了多铎。这位年仅十三岁的少年冲着大哥喊道:"您是副都统,是大将军,为什么不能救救额娘?"

阿济格没有回答,径直转身离去。从那以后,三兄弟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。

朝中开始流传一个说法:阿济格之所以不愿为母亲求情,是因为他早就看透了满洲宫廷的残酷。在这里,规矩高于一切,就连皇太极都不能为自己的生母求情。

这种说法传到多尔衮耳中时,他正在和多铎商议军务。多铎突然说:"二哥,您说大哥当年要是拼命求情,额娘会不会..."

话没说完,多尔衮就起身离开了。但从那天起,他对阿济格的态度更加冷淡。

这件事在朝中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。有大臣私下议论说,阿济格此举虽然合乎规矩,但未免太过无情。也有人说,这恰恰证明他是个明白人,懂得在大义和私情之间如何取舍。

但无论外人如何评说,这场殉葬都在三兄弟之间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痕。阿济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,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军务中;多尔衮和多铎则更加亲密,形影不离。

这种兄弟间的嫌隙,直接影响了他们日后在朝堂上的站位。当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后,他第一个提拔的就是多铎,而对阿济格却总是百般刁难。

大臣们都说,这是因为多铎能力出众。但真正的原因,或许要追溯到那个深秋的早晨,母亲临终前的那句话:"要互相扶持。"

三、军功与嫉妒:战场上的明争暗斗

顺治元年春,多尔衮在乾清宫召开军事会议。大殿上摆着一张巨大的地图,上面标注着李自成和南明军队的布防情况。

"西安方向,李自成的大顺军盘踞不散;南京一带,南明小朝廷蠢蠢欲动。"多尔衮指着地图说道。

在场的将领们都在等待摄政王的军令。谁都知道,这次分兵作战的结果,将直接影响到朝中的权力格局。

最终,多尔衮拍板:命阿济格率军追剿李自成,多铎则领兵南下。表面上看是公平分配,实则暗藏玄机。

阿济格接到军令后,立即集结部队向西进发。他本打算直取西安,却突然接到多尔衮的密令,要求他先去蒙古收编当地部落。

就在阿济格转道蒙古的时候,多铎却已经在潼关一带与李自成大军展开激战。这场仗打得十分精彩,多铎采用声东击西之计,先是佯装进攻西安,实则暗中派兵切断了李自成的退路。

大战三日,多铎大获全胜。当捷报传到京城时,多尔衮立即下令举行庆功宴,还特意让太监宣读了一道嘉奖令:"豫亲王多铎,智勇双全,为我大清开疆拓土,特赐黄金千两,良马十匹。"

同一天,阿济格也派人送来捷报,说是在蒙古收编了三千精骑。但多尔衮只是淡淡地说了句:"知道了。"连一个"赏"字都没提。

朝中大臣们都看在眼里:同样是打了胜仗,待遇却天差地别。有人私下议论说:"这不公平。阿济格王爷可是三次大捷的功臣啊。"

确实,阿济格的军功远在多铎之上。当年在松锦之战中,他曾率领三千骑兵击溃明军主力;征讨朝鲜时,又是他带头冲锋,攻破汉城城门。就连皇太极在时,都说阿济格是"满洲第一猛将"。

可如今,这位战功赫赫的大将,竟然连一个像样的赏赐都得不到。更让人不解的是,多尔衮还专门派人盯着阿济格的军队,连他买马料的银子都要过问。

事情很快就闹大了。一天早朝,阿济格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:"臣率军出征,粮草不继,兵士饥寒,还请摄政王过问。"

多尔衮却反唇相讥:"王爷既然带兵不力,不如回京养病。"

这番对话传出去后,朝中震动。大家都看得出来,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军功之争,而是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。

更令人意外的是,多铎在这个时候突然请缨:"二哥,让我去接管大哥的军队吧。"

这一招可谓致命一击。多尔衮立即下令,让多铎全权负责西征事务,阿济格则被派去守备边疆。

从此,朝中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:但凡是重要战事,必定交给多铎指挥;而阿济格这个老将,反倒成了守城的闲职。那些原本追随阿济格的将领,也纷纷投入了多铎的麾下。

当年叱咤风云的"满洲第一猛将",就这样被自己的亲弟弟们,一步步推向了权力的边缘。

四、权术与亲情:多尔衮的精妙布局

顺治二年夏,北京城内传出一个惊人的消息:和硕豫亲王多铎要在西城修建新府邸。这本是寻常事,却因为一个细节引起了轩然大波——新府邸的地基足足挖了三丈深,用料之奢华前所未见。

就在多铎府邸动工的同一天,阿济格派人递上一道奏折,说是自己的王府年久失修,请求拨款修缮。这份奏折在多尔衮的案头放了整整一个月,最后只批了一句:"此事不急。"

朝中大臣们私下议论:同样是亲王府,怎么待遇差别这么大?有明眼人算了笔账:多铎的新府邸光是地基就花了十万两银子,而阿济格请修的费用不过区区五千两。

这种差别对待,在朝廷的其他方面也表现得很明显。多铎的封地在盛产粮食的河南,每年光是赋税就有十万石;阿济格的封地却在偏远的辽东,年收入还不及弟弟的十分之一。

更有意思的是官员的任命。凡是与多铎交好的官员,升迁格外顺利;而那些曾经追随过阿济格的将领,不是被调往边疆,就是莫名其故地告病还乡。

有一次,一位老臣在朝会上说漏了嘴:"阿济格王爷年轻时可是立下赫赫战功啊!"话音未落,就见多尔衮脸色一沉。第二天,这位老臣就被派去了云南。

多尔衮的这番布局,不仅体现在官员任命上,更渗透到了朝廷的方方面面。比如祭祀大典,多铎总是被安排在显眼的位置,而阿济格却常常被排在不起眼的角落。

又如每逢年节赏赐,多铎收到的必定是珍贵的补子、貂裘,而阿济格往往只得些普通布匹、瓷器。时间一长,连宫中的太监都看出门道来了:要见摄政王,先去拜访豫亲王准没错。

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顺治三年春天。那天,阿济格终于按捺不住,在朝堂上当众质问:"臣为国征战二十载,为何今日连修缮王府都要讨价还价?"

多尔衮不慌不忙地回答:"国库空虚,理应节俭。"

就在当天下午,多铎的新府邸又加建了一座花园,据说光是园中的假山就花了两万两银子。

朝臣们这才恍然大悟:多尔衮这是在用钱财和权势,一点点削弱阿济格的影响力。他让多铎的府邸越建越大,就是要显示豫亲王的权势;而处处刁难阿济格,则是要让这位昔日的战将慢慢淡出朝堂中心。

这番精心设计的权力布局,在顺治四年达到了顶峰。那年冬天,多尔衮下令重新修订爵位册封条例。新条例规定:和硕亲王可以世袭罔替,而郡王只能世袭三代。

这道新例一出,朝野震动。谁都看得出来,多尔衮这是在为多铎铺路,同时切断阿济格后人的出路。

更令人称奇的是,多尔衮在权力布局中还刻意制造了一些"巧合"。比如多铎的新府邸恰好建在通往皇宫的必经之路上,而阿济格的王府则被各种新建筑渐渐挡住了去路。

五、最后的结局:三兄弟的悲剧收场

顺治七年腊月,一场突如其来的天花,夺走了和硕豫亲王多铎的性命。这位年仅三十二岁的将领,带着满腔抱负永远地离开了人世。

多铎的丧事办得极为隆重。多尔衮派人沿途撒银子,从德胜门一直到墓地,足足撒了三天三夜。可是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葬礼上,却少了一个关键人物——阿济格。

当时已被贬为郡王的阿济格正在大同,接到弟弟死讯后只回了四个字:"军务在身。"这句话传到多尔衮耳中,让这场本就悲伤的葬礼更添了几分冷意。

谁也没想到,仅仅两年后,多尔衮自己也染上重病。临终前,他突然让人把阿济格叫来。这对十多年未曾秉烛夜谈的兄弟,在帐内密谈了整整一个时辰。

帐外的大臣们只听见断断续续的对话:"大哥,这些年......","二弟,你何必......"。等阿济格从帐内出来时,面色铁青,径直离开了。

多尔衮死后不久,朝廷开始清算他的权势。顺治帝下令削去他的一切封号,连尸骨都被挖出来示众。那座耗费百万两白银修建的摄政王府,转眼间成了官署。

阿济格本以为可以东山再起,却没料到顺治帝对他也起了疑心。一天,他被邀请参加宫宴。酒过三巡,一位太监端来一杯酒:"皇上有旨,请郡王饮此杯。"

阿济格接过酒杯,仰头一饮而尽。片刻后,这位曾经的"满洲第一猛将"倒在了殿前。临死前,他睁大眼睛问道:"我们三兄弟,究竟错在何处?"

消息传出后,朝野震惊。那些曾经追随过三兄弟的老臣们,纷纷感慨:这就是权力的代价。

多铎死于天花,年仅三十二岁;

多尔衮死后被削爵,连尸骨都不得安宁;

阿济格被赐死,死不瞑目。

一百多年后,乾隆皇帝在翻阅这段历史时,特意为多尔衮和多铎恢复了爵位,还将其定为"铁帽子王"。可这迟来的平反,又有什么意义?

如今的紫禁城里,多尔衮的摄政王府已改作他用,多铎的豫亲王府化作废墟,阿济格的驻处早已不见踪影。只有宫墙上的青苔,依然在诉说着这个关于权力与亲情的古老故事。

这三位同母兄弟的结局,仿佛是一个隐喻:在权力的漩涡中,血缘关系如何经受住考验?那些曾经的手足之情,又该如何在争权夺利中保全?

唯有紫禁城的风,年复一年地吹过这片古老的庭院,带着些许叹息,见证着这个王朝最动人心魄的兄弟悲剧。